第二百二十七章 混蛋的警务情报局恶习(1 / 2)
从某种意义上,将至今已有四十年发行历史的《太阳报》与那些真正名不见经传的报并列,实在是有些侮辱这家曾经发行量高居全英第二的报社。
作为英国最早的一批便士日报,《太阳报》与《泰晤士报》在19世纪早期曾经被誉为英国报界的双子星,《泰晤士报》统治晨报领域,而《太阳报》则是晚报界的霸主。
但众所周知的是,由于印花税、广告税和纸张税的存在,那些以售价低自我标榜的报纸大多存在逃税问题。《泰晤士报》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他们在税务问题上非常干净,而且他们走的也不是低价路线。
但《太阳报》当年起家的时候,除了有效及时的新闻报道以外,靠的便是不上印花税带来的低价优势。
按理,像是《太阳报》这样发行量和舆论影响巨大的报社,应当早就被财政部的税务官盯上了才对。
可……
这家报社究竟是如何在偷税漏税的前提下,安然无恙的发行了四十年的呢?
是奇迹?
还是魔法?
当然都不是!
是因为《太阳报》一早就被招安了。
用招安来形容或许还不准确,准确的,当年《太阳报》的创刊人约翰·赫里奥特就是受财政部招募,才就此创办的《太阳报》。并且,在赫里奥特任职期间,《太阳报》的运营资金也长期由托利党政府成员以私人馈赠的方式秘密提供。
赫里奥特于1792年10月1日创办晚报《太阳报》,并在政府的资助下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泰晤士报》的英国第二大报纸。而到了1793年,他又故技重施,创办了晨报《纯正英国人》,这份报纸同样获得了来自财政部的资助,并且秉持强烈的亲政府立场,《纯正英国人》持续发行了十一年,于1804年功成停刊。
赫里奥特先生也于1806年辞去了《太阳报》主编职务,而托利党为了表彰赫里奥特长期以来在舆论阵地上为保守主义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在赫里奥特宣布离开新闻界不久,便将其任命为了彩票委员会委员。
对于赫里奥特本人来,这无疑是个人事业上的一次飞跃,但是对于《太阳报》而言,这简直就是灾难。
在拿破仑战争的关键阶段,《太阳报》尚且还能收到来自托利党的打款,但是当拿破仑战败的消息从滑铁卢传来,这家长期吃国家饭的报社简直如丧考妣,其悲痛情绪绝对不亚于最爱国的法兰西帝国公民。
来自政府的财源越来越少,而《太阳报》的社会声誉也早就被立场极端的亲政府文章毁的一干二净,更别提自从战争结束后,他们甚至连“爱国主义”的大旗都不能抬出来粉饰自己了。
在步履维艰的继续经营了十年后,销量不断下滑的《太阳报》迫于无奈,只得做出了卖身的决定。
1825年,报业老手帕特里克·格兰特与资深主编默多·杨宣布正式完成对《太阳报》的收购。
新官上任三把火,两位新老板为了改变《太阳报》臭名昭著的社会声誉,决定改变报纸立场——既然托利党政府都不打钱,那还给他们写什么文章?从今往后,我们就是一家亲辉格的报社了!
在新老板的拍板下,《太阳报》斥巨资组建了覆盖议会和全国的常驻记者团队,还要求身为晚报的《太阳报》必须像各家晨报社一样坚持深夜印刷,并采用骑手配送与驿马车系统,以此确保《太阳报》在新闻采集和发布速度上超越竞争对手。
虽然这样做成本很高,但不得不的是,格兰特和杨的新政确实有效果,作为一家晚报社,《太阳报》有时甚至能在议会动态、地方政治集会及体育赛事报道方面比晨报还要早12时。
正如昨晚的白金汉宫音乐会报道,音乐会明明是在晚上八点半结束的,其后还举办了舞会,然而《太阳报》的文章却在午夜一点就完成了印刷,并第一时间配送到了位于圣马丁勒格兰德的英国邮政总局,以便对接离开伦敦的邮政驿车,进行全国性的配售分发。
尊敬的亚瑟·黑斯廷斯爵士之所以每天都可以在起床后读到他想看的新闻,全都得感谢这帮英国报业的卷王们。
《太阳报》的新闻时效性高、准确性好,亚瑟爵士很高兴。
但是,什么东西都发那么快,那就是《太阳报》的不对了。
哪怕是英国第一大报《泰晤士报》,在报道可能涉及亚瑟爵士的新闻时,都会进行提前照会。
虽然有时亚瑟反对,《泰晤士报》仗着自己腰杆硬也未必会听,但人家总归还会敷衍两句。
可《太阳报》这么一只了毛的凤凰,怎么还敢虎平阳把犬欺?
大胆!
你以为现在把报纸售价提上来,正常缴纳印花税,铁面无私的财政部就查不出你的问题了吗?
要不是财政部同样不把警察专员委员会的秘书长放在眼里,早晚有你们好果子吃!
你以为亚瑟·黑斯廷斯爵士不报复你是因为他老人家心慈面善、好言语?
错了!
他是目前没有那个能力!
莱德利坐在马车上,心里来来回回预演了无数遍待会儿见到《太阳报》编辑时的辞,可不知怎的,他不管怎么编排,听起来都有讽刺亚瑟爵士的嫌疑。
当然了,这倒不是莱德利不想讽刺那个缺心眼儿的。
只不过是他同样暂时没有讽刺缺心眼儿的能力。
莱德利想到这里,忍不住轻声叹气,他翻了翻手里刚从档案科调出来的文件,心里直骂亚瑟虚伪。
刚刚在办公室的时候,亚瑟左一个“让帝国出版出面不是不行”,右一个“但我还是更信任你的业务能力”。
但是他的这套辞,在警务情报局的情报能力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警务情报局作为深受亚瑟爵士熏陶的安全情报组织,自然是把他的那些好习惯、坏毛病给继承了一个遍。
而英国新闻界作为警务情报局的重点观察对象,但凡只要是家稍有名气的报社,都会被单独建立资料存档。
而《太阳报》的资料档案里明明白白的写着:1833年太阳报的老板帕特里克·格兰特因为财务管理不善宣布破产,而另一位老板默多·杨则趁机全面接管了《太阳报》。杨宣称自己的这次接管合理合法,而格兰特则指控杨使用了不正当手段。两个人为此打了很长时间的口水仗,甚至对簿公堂,最后法庭宣判格兰特败诉。恼怒的格兰特眼见着拿不回《太阳报》的控制权,于是便从别处拉来投资,另起炉灶创办了《真实太阳报》,希望一举打垮《太阳报》。
虽然档案里没有写清楚格兰特是从哪里拉的投资,但是却注明了查尔斯·狄更斯曾在《真实太阳报》创刊期间担任过常驻撰稿人。
一份刚刚创刊的报,居然能请来狄更斯常驻撰稿,档案资料都写到这个份上了,是谁给格兰特掏的钱难道还不清楚吗?
谜底就在谜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