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奶奶的扫地BGM,绝了!(1 / 2)
许母在整理旧物。
那是她年轻时的一些物件,一些书信,一些照片,还有一些泛黄的纸张。
她是一名退休的小学教师,一辈子扎根在甘肃民乐这片土地上,教书育人,默默奉献。
她的生活很平淡,很简单,但却充满了意义。
她翻开一个老旧的箱子,里面装满了她年轻时的回忆。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她年轻时的模样,记录着她和丈夫相识相爱的过程,记录着她的孩子们的成长。
在一堆旧物中,她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一些奇怪的符号。
那是工尺谱,一种古老的记谱方式,用于记录中国传统音乐。
这张纸条是当年她在县广播站工作时,一位同事抄给她的,记录着一段秦腔的旋律。
她年轻时喜欢唱歌,喜欢戏曲,这段秦腔是她最喜欢的曲目之一。
她拿起纸条,轻轻地哼唱了几句。
“(用甘肃方言哼唱)……我站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她的声音有些沙哑,有些颤抖,但却充满了感情。
站在一旁的许嵩,听到了母亲的歌声,他觉得这段旋律很特别,很有味道。
他拿出手机,悄悄地录了下来。
几天后,许嵩的新歌《燕归巢》发布。
歌曲的前奏,加入了一段特别的旋律,那是许母哼唱的那段秦腔。
歌曲发布后,迅速走红,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喜爱。
甘肃的一位民俗学者,在听到这首歌后,立刻致电媒体。
“这段旋律,我听着很熟悉,好像在哪里听过……”他说道。
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这段旋律,与去年静音亭播放的“甲五终章”的核心动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绝对不是巧合,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记忆的延续!”他激动地说道。
白烨病了。
他的眼睛出了问题,视力越来越模糊,甚至无法看书写字。
他是一位着名的文学评论家,一辈子致力于批判“低俗艺术”,维护所谓的“文化纯洁性”。
他看不惯网络文学,看不惯流行音乐,看不惯一切他认为“低俗”的东西。
女儿为了给他解闷,每天都会给他读一些网络上的音乐评论。
“爸,您听听这个,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听这些……”女儿说道。
白烨听着那些评论,心里充满了厌恶。
“这些都是什么东西?简直是胡说八道!”他怒斥道。
某一天,女儿给他读了一篇分析许嵩作品的评论,文章的题目是《许嵩作品中的民间声音考古学》。
文章中提到了“丙三调”、“火种年轮”等词汇,白烨听得一头雾水。
“荒诞!简直是荒诞!哪有这种学派?”他嗤之以鼻。
但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梦见自己站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周围一片漆黑。
突然,一阵“沙沙”的声音传来,那是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
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仿佛就在他的耳边。
他感到一阵恐惧,想要逃离,但却发现自己无法动弹。
那声音如同钟摆,一下一下地敲击着他的心灵,把他年轻时写的一篇批判“低俗艺术”的文章,一句句碾碎。
卢中强正在筹备一场名为“民间声景”的巡演。
他是一位独立音乐的推手,一直致力于推广那些真正来自民间的,充满生命力的音乐。
他邀请了许嵩作为压轴嘉宾。
彩排时,许嵩提出要在演出中加入一段特别的录音,那是他母亲扫地的声音。
“太素了,没有舞台感,观众听不懂的。”主办方反对。
卢中强却力排众议,坚持保留这段录音。
“这声音比任何特效都贵——它有人活着的温度。”他坚定地说道。
演出那天晚上,当许嵩的演唱接近尾声时,舞台上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
全场一片寂静,只能听到一些低低的议论声。
突然,一段“沙沙”的声音,从音响里传了出来。
那是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很轻,很缓,却充满了力量。
全场观众安静地听完了这段三十七秒的环境音。
随后,掌声如雷。
姚小波收到了一条匿名快递。
他打开包裹,里面是一台老式录音机,和一卷标着“静音亭”的磁带。
他愣住了,不知道是谁寄来的,也不知道里面录了什么。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按下了播放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