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 第461章 传承人

第461章 传承人(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视频意外地被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转发,并配文:“发现民间音乐活化石!亟待保护!”

第二天,当许母还在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时,一群不速之客来到了她家。

“您好,我们是县文化馆的,想和您谈谈关于非遗传承的事情。”

领头的是文化馆的副馆长赵卫国,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头发梳得油光锃亮,说话的语气也带着一股高高在上的味道。

许母一脸疑惑地看着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娘,您唱的秦腔非常好听,我们想把您纳入非遗传承人申报名单。”赵卫国开门见山地说道。

许母吓了一跳,连忙摆手:“我不会唱,就是顺口哼的,当不得真。”

赵卫国却不依不饶:“您这叫口传心授,是正宗的民间艺术,正是我们要抢救的!现在好多年轻人都喜欢听你这个!”

许母拗不过他们,最终还是妥协了。

但她提出了一个要求:“我不拍照,不上电视,就安安静静地唱几句。”

赵卫国满口答应,心里却暗自窃喜。

只要能把这个老太太搞定,今年的政绩就稳了。

卢中强正在北京的办公室里,为十三月唱片的未来而苦恼。

独立音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流量为王的时代,谁还会关注这些真正有价值的声音?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

是赵卫国打来的。

“卢总啊,我是卫国啊!有个事情想请您帮忙。”

“赵馆长,您客气了,有什么事您说。”

“是这样的,我们县里有个静音亭,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些专家来指导一下,我想请您来当个顾问。”

卢中强愣了一下,随即婉拒道:“赵馆长,您抬举我了,我不是民俗学者,对这些东西一窍不通。”

赵卫国叹了口气,说道:“我知道你们搞音乐的,看不上这套东西。可没这个名分,这亭子迟早要被拆的!你知道不?上头要建文化长廊,搞旅游开发!”

卢中强沉默了。

他知道赵卫国说的是实话。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下,文化遗产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

他想起了秦峰,想起了麦窝社区,想起了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

“这样吧,赵馆长,我可以以‘民间声景顾问’的名义,匿名提供一些音频资料,但你们必须保证,所有的采样都必须去标识化,不能提‘火种’,不能提‘麦窝’,可以吗?”

赵卫国一听,顿时喜出望外:“没问题!没问题!只要您能提供资料,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姚小波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一行行代码在他的屏幕上闪烁。

他正在监测文化馆的官网,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动作。

突然,他发现了一份《静音亭声景采集项目招标公告》。

他点开一看,顿时怒火中烧。

在技术参数一栏,赫然列出了“丙三调节奏稳定性≥92%”、“环境音叙事结构完整”等专业术语。

这些都是“火种年轮”的分析标准!

有人泄露了他们的秘密!

姚小波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开始逆向追踪IP地址,发现泄露信息的源头,竟然是甘肃电信局的内网——陈伯的侄子所在部门。

他没有质问,也没有声张。

对于一个技术宅来说,最好的报复方式,就是用技术来解决问题。

他远程上传了一段伪造的“伪火种特征报”,混入了公开的数据库。

他要让那些贪婪的人,尝到自食其果的滋味。

他要让后续的分析,彻底走向偏差。

做完这一切,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璀璨的城市灯火。

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仿佛另一个世界。

风,从来没有来过,但灰尘,却一直在飘。

夜深了,静音亭里一片寂静。

陈伯独自一人坐在亭子里,手里拿着一个老式的收音机。

收音机里,传出了一段熟悉的旋律。

“灶王爷,你上天,多说好话,少说闲言……”

那是《灶台自己会唱歌》的片段。

陈伯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了一个神秘的微笑。

他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想起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他不知道是谁把这段音乐放出来的,也不知道是谁在背后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小小的亭子。

他只知道,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它们像风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

突然,收音机的声音戛然而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