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来自北方的书信(2 / 2)
“刘坚?”刘璟看着这个名字,感觉一阵莫名的头大,嘴角微微抽搐。来和这描述,什么五柱入顶、龙颔、王字掌纹……这听起来哪像是正常婴儿?简直像个活脱脱的“小龙人”!尤其是“坚”这个名字,更是让他瞬间联想到了历史上那位结束南北朝乱世、开创隋朝的隋文帝杨坚!若他这个四儿子真有“继业之君”的命格,那他的长子刘英又将置于何地?难道未来自己的帝国,也要上演一场“玄武门”继承制吗?
刘璟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奈和作为父亲与君王的烦恼。尽管头疼,但他内心深处,对于来和那神乎其神的相面之术,还是颇为信服的。来和既然敢如此笃定地写下这些话,必然有其依据。
沉思良久,他再次提笔。在回信中,他决定为自己的长女取名“刘璎”,取“璎珞”之意,象征其璀璨珍贵。而对于四子,他最终还是采纳了来和的建议,取名为“刘坚”望其人如其名,坚毅果敢,不负期许。
他也想看看,这个被来和誉为“继业之君”的儿子,未来究竟会成长为何等模样。至于潜在的继承隐患,那只能是留待日后慢慢观察和引导了。
处理完家事,刘璟拆开了第三封信。这是由镇守边防的大将王思政上书的紧急军情。信中称,年仅十四岁的北齐皇帝高洋,已于二月十七日在晋阳誓师,起兵六万,名义上北上讨伐突厥。然而,在其进军途中,又从北方五镇征调了八万兵马,合计兵力高达十四万之众!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王思政担心高洋的真实目的并非单纯的北伐突厥,很可能会借机南下,收回之前被汉国占据、但目前防御相对薄弱的沃野镇。他强烈建议刘璟立刻下令,加强北境,特别是沃野镇的守备力量。
刘璟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王思政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沃野镇地处要冲,虽然在北庭大都督杨忠的管辖范围内,但在上次战略调整中,杨忠已将沃野镇的大部分居民内迁至汉国境内,目前只留下羊侃率领的一万人马驻守,防御相对空虚。此地距离北齐核心区域太近,高洋若真有意南下,沃野镇首当其冲!
“高洋这小子……年纪不大,魄力倒是不小!”刘璟冷哼一声,不敢怠慢,立刻铺开纸张,奋笔疾书。他写给北庭大都督杨忠:“三弟见字如面。高洋晋阳誓师,聚兵十四万,声言北伐,其心难测。王思政判断其或有南下突袭沃野之图谋。沃野孤悬在外,羊侃兵力单薄,恐难久守。着你密切监视高洋动向,提防其声东击西。若齐军大举来攻,事不可为,可准羊侃部放弃沃野,全军撤回夏州休整,保存实力为上。切勿因一城一地之得失,折损我军骨干!”
写完这封军令,用上自己的王印,命刘桃枝立刻以最快速度发出。刘璟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因久坐而有些僵硬的身体,信步走出大帐。
此时,夕阳的余晖正洒满大地。刘璟抬眼向江陵城方向望去,脸上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只见那座雄伟的江陵城,巨大的城门已然洞开!城头上原本飘扬的梁军旗帜也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熟悉的汉军赤旗!
一名传令兵飞驰而来,滚鞍下马,兴奋地禀报:“启禀大王!陆军师已成功说服江陵守将!江陵城,降了!”
原来,事情正如刘璟所预料的那般顺利。南梁江陵太守、湘东王萧绎为人多疑,吝啬寡恩,对手下将士更是刻薄。他此次只派了能力平平的大将樊胜和屡次顶撞自己的袁宪率领八千人马驻守江陵。萧绎心中想的什么,不言而喻。
陆法和入城之后,凭借其江陵名士的身份和三寸不烂之舌,重点攻略了素有正直之名、且与自己有旧交的袁宪。他向袁宪剖析利害,指出萧绎猜忌刻薄,非明主之辈,汉王刘璟雄才大略,求贤若渴,更兼兵临城下,大势已去。
袁宪本就对萧绎失望,又被陆法和说中心事,权衡之下,为了满城百姓免遭战火,也为了自己的前程,终于被说服,决定投诚。而樊胜见汉军势大,兵威鼎盛,本就不愿为刻薄的萧绎卖命,见袁宪已降,更是毫无斗志,便也很“识时务”地跟着一起投降了。
刘璟心情大悦,转身对侍从下令:“传令下去!军师已兵不血刃,拿下江陵!大军有序进城,严守军纪,不得扰民!”
“诺!”
江陵一下,这座荆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核心重镇易主,意味着整个荆南大地,就如同熟透的果子,即将毫无悬念地落入汉军的掌控之中。刘璟的南征战略,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汉书·世宗武皇帝本纪》武帝讳坚,高祖第四子也。母曰吕妃。帝诞之日,异相夙成,吕妃惊悸几坠。高祖义子来和,善相术,观帝仪表,叹曰:“此继统之君,具帝王之相也。”时高祖方佐南梁讨逆贼侯景,来和驰书进言,请命名曰“坚”,高祖从之。
帝六岁,高祖即帝位,封帝为隋王,恩礼颇薄。年十六,高祖为择独孤氏、斛律氏为妃。开皇二十年,高祖崩于仁寿宫,帝奉遗诏即位。遂追尊母吕妃为后,祔葬高祖陵侧,以配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