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论“普通一天”的稀缺性(2 / 2)
陆子昂看到这里,眼皮就开始跳。这都哪儿跟哪儿?
信后面大致是说,他的这种“被动式创造”(对方发明的词)和“低压环境下的灵感溢出”现象非常独特,极具研究价值。
诚挚邀请他参与一项长期的线上跟踪研究,只需要定期填写一些关于心情、睡眠、日常活动的问卷,偶尔接受一下视频访谈,分享“内心感受”即可。
作为回报,会支付一笔可观的参与费用。
附上的几张纸是详细的问卷样本和研究计划书,充满了各种心理学量表术语和曲线图。
陆子昂看着那厚厚一沓纸,感觉比当年看剧本还头疼。
他只想安静地拆毛衣袖子,并不想成为别人论文里的一个数据点,还是跨太平洋的。
豆豆好奇地问:“陆叔叔,外国医生要给你看病吗?”
陆子昂把信纸塞回信封,面无表情地回答:“不,他们觉得我病得不够重。”
正好张大妈遛弯过来,瞅见那外国信封,也来了兴趣:“哟,外国来信?小陆院长,是不是又有国际电影节邀请你了?”
陆子昂:“不是,是问我平时几点起床几点睡觉。”
张大妈:“……啊?外国人也管这么宽了?”
陆子昂没再多解释,把信封随手塞进装毛线的袋子里,决定采取一贯的策略:
冷处理,不理会。
跨国邮件来回慢,说不定对方迟迟收不到回复,就放弃了。
然而,他低估了学术研究的执着。
几天后,他又收到了一封邮件,内容差不多,语气更急切了些。
又过了几天,一个越洋电话直接打到了养老公寓的前台。
小周捂着话筒,一脸紧张地跑来:“陆老师,找您的,外国人!说英语!听着挺急的!”
陆子昂只好去接,对方是个语速很快的年轻男声,自称是艾米丽研究员助理,再次热情洋溢地邀请他参与研究。
陆子昂的英语水平仅限于“Howareyou?Fihankyou.”以及“Thisone,howuch?”,根本跟不上对方的节奏,只好一个劲地说:“No,thankyou.I'fe.Veryfe.”(不,谢谢。我很好。非常好。)
对方似乎理解了他的拒绝,但仍不死心,又换了个角度,说哪怕不参与正式研究,能否偶尔通过邮件分享一些“日常生活的快乐瞬间”(比如看到一朵好看的花,或者吃到好吃的食物)的照片和简单描述。
陆子昂听着电话那头磕磕绊绊的中文夹杂英文的解释,忽然觉得有点好笑。
这些搞研究的,是不是都觉得他这种咸鱼生活里充满了需要被分析的“快乐瞬间”?
他看了一眼窗外,阳光正好,“总裁”在追自己的尾巴玩,赵大爷在整理刚收来的纸板,收音机里放着咿呀的戏曲。
对着话筒,他用他能想到的最简单的英语回答:“Sorry.Mylife…nostory.”(抱歉,我的生活…没有故事。)
说完,也不管对方听没听懂,就挂了电话。
世界重归清净。
他走回老槐树下,拿起拆了一半的毛衣袖子,继续跟那团纠缠的毛线较劲。
阳光暖融融的,收音机里的戏文唱到了精彩处。
什么研究,什么问卷,什么跨国学术关注。
都比不上把这条袖子拆利索了重要。
他算是明白了,想过几天真正的“普通日子”,在这个时代,可能才是最大的奢侈。
但他还是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