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品牌推广,深入人心(1 / 2)
我放下笔,抬头看向窗外。天刚亮,院子里已经有伙计在搬箱子,准备今天要运去展会的货。
李商人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红边告示。“展台位置定了,在东角廊尽头。”
那个位置偏,人少。我知道有人想看我们出丑。
“没事。”我说,“把试吃台摆在入口处,米蒸上,香味能飘出去。”
他点头走了。我起身去了库房,打开系统界面,调出清泉米的生长记录图卡。十七天周期的数据都整齐排列着,每一页都能打印出来。
林远一早也来了。他穿着协理堂的灰袍,手里拎了个木盒。“我们主任让我带些本地陈米来,说可以现场对比。”
我很意外。“你们真愿意站出来?”
“数据不会骗人。”他说,“这米长得快,但不假。我想让更多人知道。”
展会当天,阳光很好。我们展位前挂了块布幡,上面写着“节庆专用米”。没有花哨图案,只有几个字,素净得像村里的门匾。
起初没人过来。隔壁摊主炒着瓜子,小声说:“外来的,能有什么好东西。”
我不急。锅里的米已经蒸开了,香气慢慢散出来。有孩子拉着娘亲的手往这边看。
我舀了一勺熟饭放进瓷碗,递给一个路过的大婶。“您尝尝,不收钱。”
她犹豫了一下,接过去吃了半口,眼睛突然睁大。“这米……软得刚好。”
越来越多的人围上来。林远站在旁边,指着图卡讲解:“每天长多少,温度多少,都有记。这不是催出来的,是管出来的。”
人群里有人问:“那为啥十七天就能熟?”
“水干净,土肥,种法细。”我说,“就像孩子吃饭睡得好,长得就快。”
大家笑了。质疑的声音小了。
粮食公会的代表也在场,他没说话,但从头看到尾。中午时,他让人送来一块牌子——“推荐产品”,放在我们摊前。
下午人流猛增。限量展示的节庆礼盒被围住看。竹匣配麻绳,里面放两小袋米,附一张手绘成长日记。有人摸着盒子说:“送人不张扬,但能看出心意。”
当天晚上,订单多了三成。
第二天,促销开始。我在三个集市设点,推出七日尝鲜价。每卖一袋,就送一本小册子。顾客写下感受投进心意箱,我会亲自看。
有个老人写道:“几十年没吃过这么香的米,像小时候灶火煨出来的味道。”
我把这些纸条收好,准备下次共议会念。
第五天,传言来了。有人说清泉米不能久放,放半个月就发硬。
我没反驳。反而请几位常来买米的老主顾带两袋回家,一袋普通米,一袋清泉米,放一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