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547章 545:宝贵的隐形资产

第547章 545:宝贵的隐形资产(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时值2004年盛夏。

经过数月磨合,徐老怪已完全掌控了剧组节奏,王盛前期定下的美学基调和工业化流程得以严格执行。

眼见项目步入稳健轨道,王盛便逐渐将日常执导权彻底交付徐客,自己则从繁琐的片场事务中抽身,转而处理集团战略以及……一桩被他“拖延”已久的私事——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作为北电管理系97级本科生,王盛当年的入学就曾引发轰动。

然而,其事业发展的迅猛程度远超常人想象,短短数年间便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盛影帝国,早已无法像普通学生那样按时上课、完成课业。

但北电,尤其是管理系,始终对他敞开特殊通道。

这其中,管理系系主任张惠民功不可没。

几年来,这位面容和蔼、心思缜密的系主任,一直是王盛在校内事务的“隐形守门人”。

从协调因拍戏、跨国商务而缺席的课程考勤,到安排专人“协助”完成平时作业,再到在各类考试中提供“便利”,张主任事无巨细,处理得滴水不漏。

他之所以能在这个位置上稳坐至今,甚至在校长更迭中也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高层清楚,他是维系王盛与北电这层“香火情”的关键人物。

王盛,早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优秀校友。

他执掌的盛影传媒集团,通过A股上市、中影盛世院线联盟、电影厂协作体以及遍布全国的制作发行网络,已然与中国电影产业生态深度绑定,形成了事实上的“盛影系”。

在电影系统内部,尤其是那些出身北电管理系的官员们眼中,王盛已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者,更是他们这一派系在市场化改革浪潮中,于体制外培育出的、最具实力的“下一代掌门人”。

无论他未来是否正式进入体制,其掌握的资本、渠道、内容生产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注定他将成为影响中国电影格局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维系和壮大“北电管理派”利益与影响力的不二人选。

当初王盛选择回炉攻读管理系研究生,部分原因是为了获得“学生代表”身份,为进入诸如全国青联乃至更高层级的人大、政协做铺垫。

但时移世易,如今的王盛声望如日中天,已无需凭借“学生代表”这块敲门砖。

对他而言,这个硕士文凭,更多是给母校一个交代,也是为这段特殊的学习经历画上一个形式上的句号。

六月底的京城,暑气初显。

王盛难得地出现在了北电校园,径直走向管理系主任办公室。

“张主任,久等了。”王盛推门而入,语气熟稔。

“王盛同学,你可算来了!”张惠民立刻从办公桌后起身,脸上堆满热情而又不失分寸的笑容,快步迎上握手,“知道你忙,《大闹天宫》是全球瞩目的大项目,徐客导演那边还顺利吧?”

“有徐导掌舵,一切按计划推进。”王盛淡然一笑,在沙发上坐下,“我这是忙里偷闲,来处理一下毕业论文这块‘心病’。”

“哎,怎么能说是心病呢!”张主任亲自给王盛沏了杯上好的龙井,“你的实践就是最好的研究!你的论文选题《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中的资本、技术与内容创新——以盛影传媒发展模式为例》,几位指导老师都看了初稿,评价非常高!认为不仅紧扣时代脉搏,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这话倒不全是恭维。

王盛的论文,本质上就是将他过去几年带领盛影传媒进行市场化探索、工业化建设、国际化布局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理论提炼。

其中涉及的对电影产业链整合、资本运作模式、技术驱动内容升级、以及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思考,很多都是国内学界尚未深入触及的领域,其价值远非一般纸上谈兵的学术论文可比。

“框架是几位老师帮忙搭的,具体数据和分析,集团战略部提供了些支持。”王盛语气平和,他清楚自己这篇论文的“含金量”更多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实践背景。

“互相成就,互相成就嘛。”张主任笑呵呵地坐下,压低了些声音,“答辩安排在下周三,评审组由我、李教授、还有广电总局研究室的刘副主任组成。

流程你放心,就是走个过场,主要是听听你这位‘实践派总师’的高见。校长那边也特意关照了,务必确保你顺利毕业。”

王盛点点头,对这种安排早已习以为常。

到了他这个位置,学历本身已无足轻重,但这层师生关系和母校渊源,在注重人情与派系的文化圈内,依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对了,”张主任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更加推心置腹,“王盛啊,校长和我的意思呢,你这个硕士读完了,是不是……考虑再往上走一步?”

王盛挑眉,看向他。

“读个博士!”张主任眼中闪着光,“还是在咱们管理系。你看,你现在是产业领军人物,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高度还可以再提升一下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