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423章 灶灰落在金銮殿檐角

第423章 灶灰落在金銮殿檐角(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灶灰落在金銮殿檐角。

苏锦黎坐在窗前,指尖轻轻摩挲着那张字条。

墨迹未干,纸边微卷,是刚从市井抄回来的说书词——徐醒的新段子,一夜之间传遍东西两市。

“一碗粥,三百里,端的是命,不是礼。你说它是乱,它却是光;你说它无主,家家灶台都烧着同样的火。”

她念了一遍,又一遍,唇角慢慢扬起。

这不是话本,也不是讽喻,这是人心在开口。

她唤来暗卫:“去茶肆找徐醒,送一包雨前龙井,附句话——别提我名,但别停讲。”

话音落下不久,整座京城便悄然起了变化。

东市“听风楼”、西市“醉月轩”,十余家书场不约而同挂出新招牌:“今夜开讲《碗行记》”。

台上惊堂木一拍,便是三百里路一碗粥的始末。

说到三里坡全村举灶,说到青阳隘守将手抖,说到雁脊岭上碗声穿雪,台下听众无不动容。

有老者落泪,有少年攥拳,更有孩童在巷中追逐嬉闹,嘴里哼的不再是旧时童谣,而是新编的小调:

“碗叮当,过城墙,饿骨头也能撞响黄粱。”

这声音细碎,却如蚁穴蚀堤,悄无声息地钻进高门深院,也钻进了那些自以为能掌控言语的人耳中。

城外三十里,赵九斤带着百人队伍终于抵达京郊。

天寒地冻,官道尽头城门紧闭,守吏只甩出一句:“无旨不得入城。”

没人吵嚷,也没人跪求。

柳氏撩起粗布裙角擦了擦眼,低声说:“那就支灶吧。”

一句话,百人应和。

柴火堆起,铁锅架稳,陶碗排开,轮班熬粥。

米是从各家省下的口粮凑来的,水是破冰取的河底清流。

热气腾腾升起,炊烟笔直冲向夜空,像一面看不见的旗。

起初城头守军还厉声呵斥,可到了第三夜,寒风刺骨,有人偷偷顺着绳索缒下城来,手里攥着铜钱,低声问:“能……换碗热的吗?”

换完了,蹲在护城河边默默喝完,再悄悄爬回去。

没人通报,也没人追责。

仿佛大家都心照不宣:这一碗,不只是粥,是他们曾遗忘的良心。

那一夜,风向突转,东南风骤起,将灶膛里的灰烬裹挟着浓香一路吹向皇城腹地。

御膳房老厨监正清灶,忽觉灰中有异——拨开积炭,竟是一小片焦脆米纸,边缘蜷曲,字迹半毁,却仍可辨认出三个残墨小字:“百家饭”。

他手一抖,差点打翻铜盆。

慌忙上报内务府,文书还未递进宫门,就被崔明远截下。

钦天监少监捧着那片焦纸,脸色发白,连声道:“妖氛入宫!此乃民火犯上,秽气侵宸!若不连夜焚香设坛,恐招天怒人怨!”

皇帝听闻,皱眉不语。倒是帘后传来一声轻笑。

萧澈靠在软榻上,唇色泛青,咳得比往日更急。

太医院女医正顾春和诊罢起身,神色凝重,奏道:“七殿下心脉久损,药石难继。唯有常近‘人间烟火气’,方可缓其症,延其命。”

满殿寂静。

皇帝看着这个从小病弱、几乎被遗忘的儿子,终是叹了口气:“准出府采气,但不得逾制。”

圣旨一下,苏锦黎早已备好一切。

一辆简朴食车停在东华门外,无雕无饰,漆色斑驳,像是寻常百姓家推去赶集的旧物。

她亲自挽袖上前,揭开锅盖,热气扑面。

她舀了一碗,递给由内侍扶来的萧澈。

他接过,没说话,低头慢慢喝了起来。瓷勺碰碗,发出细微声响。

接着,她也为自己盛了一碗,站在风里,像任何一个街头妇人那样,捧着热食,一口一口咽下冷风中的温饱。

百姓围了过来。

起初是远远望着,后来是试探靠近,再后来,有人也拿出自己的碗,蹲在一旁默默喝粥。

没有人高呼,没有人煽动,可那种安静的力量,比呐喊更沉重。

碗声渐密。

叮、叮、咚——风里全是这种声音。

连宫墙上值守的士兵都忍不住扒着垛口往下看。

有人想起家乡的母亲,有人想起饿死的弟弟,有人忽然觉得,自己守护的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好像离地太远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